親子之間的哲學課,教孩子認識self-identity(自我認同)的概念

兒子從小體弱多病常跑大醫院,我跟老公都還沒有好好喘口氣,兒子在兩歲半的時候,又開始讓我頭痛,因為跟同年齡相比,他到外面上課,沒有一堂課是有辦法好好坐著的。

有媽媽對我說「皮是好事」,但看兒子無法融入同儕,我要怎麼相信這是好事?

有老師說「就是因為太聰明了,必須嚴格教育他」,所以那堂課,我看著兒子有時候被老師忽略,有時候故意被兇一下。

還曾經遇到老師說「抱歉!我不知道怎麼教他,他一直調皮搗蛋」,結果不小心被已經逐漸懂事的兒子聽到,他哭了,因為他很想上這堂課。

後來一次,在上繪本課的時候,老師建議我說「你要不要給醫生評估一下,我覺得他有過動的可能」。

我看著兒子被大家用異樣的眼光看待,不斷被貼上新的標籤,又因為無法為他解釋,在很無助又低落的情況下,我真的帶他去醫院評估。

但好加在醫生跟我說在孩子4歲以前,都不能說是過動症。

醫生這句話,把我搖醒了。

我的兒子是有救的。

 

我開始觀察他,也更努力閱讀育兒的知識。在有機會認識到繪本教育時,我試著讀調皮搗蛋的故事。

本意是想讓白天要不斷接受大家教規矩的他,能夠有繪本滿足他想調皮搗蛋的心情,結果我們意外在繪本獲得其他的正能量—自我認同感。

這些書教我們如何理智地接受自己以及看待世界。

裡面的故事主角調皮到不行,像是Nibble,他總是喜歡在別人的故事中搗蛋,但在傑克與魔豆的故事,他的搗蛋意外救了傑克。

因為Nibble頭上兩個尖尖的角刺到巨人屁股哇哇叫,讓傑克有機會逃跑。

也看到了Nibble在恐龍書裡被關起來幾天後逃出來,但引人注意的是他在小監獄裡面寫了滿滿的計畫,像是要環遊世界以及對自己人生其他的規劃。

 

「Who am I ? 」

幼兒的自我認同感教育在國內比較少見,但卻非常重要。因為在幼兒發展的前三年,是藉由大家對他們的描述跟標籤來建構自我。

「I am what other people say I am. 」

所以繪本裡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非常重要的自我認同感,漸漸地也讓我完全接納我的孩子的皮蛋,也終於相信這是「好事」!

每個人都會有優缺點,有懶惰、有調皮,也有各式各樣的情緒,但我們可以有意識的訓練比例的調整,或是認識自己不同情況下該如何分配。

我開始跟兒子說「你每天都可以皮蛋唷!但是可以皮蛋的地方跟時間都有分,一點點皮蛋後我們要記得做多一點點好事!」

我同時也學到不要因為孩子犯了一次錯誤,就直接對他說喪氣的話,像是:「皮蛋的你以後就什麼事都做不好。」

每個人都不一樣,我們應該努力提醒孩子,讓他知道甚麼對他是重要的事;讓他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。

最簡單的方法是告訴他你愛他,即使他做了錯事,但你相信他有能力解決他犯的錯。

例如打翻水應該請他拿抹布,而不是瞪他叫他滾開;讓每個階段的小孩適度發揮一下他們的能力或是培養他的優點,讓他明顯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。

兒子他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點,但我每天都看他在努力放大多一點點他的優點。

他雖然好動,但也喜歡看書;他雖然好動,但卻敢去找外師聊15分鐘以上的英文;他雖然好動,但他善解人意懂得照顧朋友。

從我兒子身上,我看到每個人都有他的超能力。孩子要怎麼發揮他的超能力,都在於我們看他們的眼光能不能有一點點不一樣。

當孩子感覺更好,他們就會做得更好。

如果有任何親子間發生的狀況劇不知道如何解決,或是想和我分享更多和小孩的小劇場,歡迎妳的回信!

 

By Renee